檳榔在湘潭算是一種比較流行的休閑食品了,在前面我們也聊了一下檳榔的三種不同吃法,但你知道臺灣人是怎么吃檳榔的嗎?
南北朝李后主曾有一詞是這樣的:“晚妝初過,沈檀輕注些兒個,向人微露丁香顆。一曲清歌,暫引櫻桃破。羅袖里殘殷色可,杯深旋被香醪涴。銹床斜嬌無那,爛嚼紅葺,笑向檀郎唾?!痹~中的“紅葺”就是檳榔。這樣看起來,南北朝時期的吃法比較接近臺灣人現(xiàn)今的嚼食方式。
檳榔,就著“大理石”一起吃
臺灣地區(qū)檳榔的吃法, 和東南亞一帶將檳榔曬干當(dāng)成蜜餞吃不一樣,臺灣人喜歡以新鮮果實,配上紅灰、白灰、荖葉、荖藤為主。隨著各地區(qū)民眾喜愛不同,有紅灰檳榔、白灰檳榔、包葉檳榔、剖邊檳榔和雙子星檳榔這5種。
什么是白灰?檳榔攤老板說,檳榔是強(qiáng)酸,白灰是強(qiáng)堿,所以檳榔一定要加上白灰才能酸堿中和,所謂的白灰,就是石灰,當(dāng)然這石灰不是抹水泥墻那種,這種石灰是要經(jīng)過一道道加工程序才能入口。臺灣石灰的原料,都必須要跟臺塑購買,而他們這種石灰的原料,就是大理石!白灰加工業(yè)者先向臺塑買大理石,燒到兩千攝氏度以上的高溫,再經(jīng)過不斷的水洗加工,最終才能成為和檳榔一道吃的“白灰”。
白灰買回來后都要靜置一段時間,讓石灰堿氧化,他們稱之為“發(fā)白毛”,做法是將石灰堿放入大缸以高粱酒浸泡,兩三天后缸內(nèi)會浮上一層像玻璃一樣的碎片,此時要將碎片撈起,這樣的動作重復(fù)幾次后,白灰吃起來才不會“割嘴”!
紅灰是什么呢?
所謂的紅灰,就是白灰加上各種中藥調(diào)配而成,有的高檔貨還宣稱加了靈芝粉及人參粉。純粹是噱頭,紅灰是臺灣人發(fā)明的新產(chǎn)品。由于加了紅灰的檳榔口味比較淡,又有些許甘甜味,堿性也沒白灰那么強(qiáng),剛開始入門吃檳榔的“癮君子”都以加紅灰的為主,“這有點(diǎn)像是剛開始抽煙的人都抽淡煙是一樣的道理?!?
在檳榔中除了白灰與紅灰,還有一味也是不可或缺的配角,那就是包在檳榔外面的荖葉及夾在中間的荖花。荖花是雌性荖藤的花穗、荖葉則是雄性荖藤的葉,均屬胡椒科植物,多種植在平地。
在臺灣最普遍的檳榔吃法有兩種:一是將檳榔剖開,中間加上一塊荖花和一些石灰及其他作料,即所謂的“紅灰檳榔”;另一種則是在荖葉上,涂石灰再包檳榔而不加荖花,此即“白灰檳榔”或“包葉檳榔”。
一顆檳榔中,最貴的是荖葉與荖花,行情好的時候,荖葉每臺斤價格飆漲至新臺幣700元是常有的事,荖花甚至高達(dá)2000元左右,因此特別容易引起盜賊覬覦。為了不讓心血白費(fèi),種植荖葉的農(nóng)夫只得圍起布幕,加上警語以防盜采。
臺灣人不僅吃檳榔提神,連檳榔樹里的檳榔心都拿來入菜,檳榔心有個好聽的名稱,叫做“半天筍”。半天筍取之不易,因為半天筍取出后,就代表得砍下一棵檳榔樹,所以早期檳榔心只有貴族吃得到。但后來臺灣的檳榔品種改良,為了采集方便,淘汰了不少太高的檳榔樹,于是這些檳榔樹成了桌上的佳肴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