到宋朝之后,檳榔的用途開始有了轉(zhuǎn)變。它們不單單是簡單的藥品,更多情況下扮演了嗜好品的角色。大家是為了愉悅來嚼檳榔,特別是在海南以及廣東等嶺南地區(qū),并且這種習慣一直延續(xù)了下來,并且一度成為王公貴族的休閑方式。直到鴉片和煙草傳入我國之后,檳榔才慢慢從嗜好品之王的神壇上走下來。
在海南,很多公共場所都不客氣地寫著——“禁止嚼檳榔!”這明明是種嗜好品,又不會像二手香煙那樣毒及無辜,為啥要禁止呢?答案其實就在我們腳下。
如果只是單純地嚼檳榔,即便把它們嚼的再碎也不會出現(xiàn)鮮紅色汁液。倘若這時真的出現(xiàn)紅色汁液了,那很可能是因為牙齦和口腔黏膜被刺傷了。要想獲得紅色的果,就必須把檳榔,貝殼灰(如果沒有貝殼灰的話,也可以用石灰代替)和蔞葉(胡椒科胡椒屬的一種植物,有特殊的香氣)一起嚼。在這貝殼粉和蔞葉的協(xié)助下,檳榔中的檳榔紅色素(一種酚類物質(zhì))就會發(fā)生明顯變化,顯現(xiàn)出血一樣的顏色。更要命的是,這種檳榔紅色素不大容易被清除,所以吐在街道上的檳榔汁液很是讓人討厭。在這點上,檳榔倒有點像口香糖,一不小心就變成了城市牛皮癬。所以,在公共場合禁止嚼檳榔也就不奇怪了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