檳榔盒,是裝檳榔用的,既是裝檳榔的用具,也是明清時期的時尚之物,還是社會地位的象征。清代屈大均在《廣東新語》中曰:“廣人喜食檳榔。富者以金銀,貧者以錫為小合(合即盒),雕嵌人物花卉,務極精麗。中分二隔,上貯灰臍、蔞須、檳榔,下貯蔞葉。食時先取檳榔,次蔞須,次蔞葉,次灰,凡四物各有其序。蔞須或用或不用,然必以灰為主,有灰而檳榔、蔞葉乃回甘。”
明清時期,吃檳榔是廣人的時尚,推動這一時尚的有上層官員(那時檳榔是貢物),也有地方富戶貴人。明人葉權(quán)在《游嶺南記》中曰:潮州人以口紅齒赤為富貴子,嚼檳榔不離口也。廣州城中,不時看到少年英俊的公子哥腰束金帶,跨駿馬,在行進的途中仍不停地咀嚼檳榔。吃檳榔在當時已是一種炫耀性的消費。
從古至今,當一種消費成為炫耀品時,商家都會抓住這個商機,制造出各種有利可圖的設(shè)備器具等,以此來引導消費的入深發(fā)展。據(jù)文史資料記載,吃的檳榔,最先是用手巾來包的,后發(fā)展到小袋子,袋子于行有便,但于居不便。最后才出現(xiàn)檳榔盒子。盒子起初是木制的,后才發(fā)展到錫制、銅制、銀制、金制。這些盒子,利于家中放置陳列,置于家中顯目位置,客人來時,主人從盒子里拿出檳榔招待客人(那時廣人待客不設(shè)茶煙而設(shè)檳榔)。
我與檳榔盒子有過接觸,那是在文革前。我家有一個錫制檳榔盒子,多層,是民國時期我母親的嫁妝,隨檳榔盒子的還有一個檳榔盤子,盤子也是錫制的。不像現(xiàn)在的盤子,它四周高起,上有雕花,很美。小時,我曾問過母親,這盒子是做什么的,母親說是裝檳榔的,內(nèi)放檳榔、蔞葉、石灰等。我記得,每每年節(jié),母親都會到園子里摘些檳榔與蔞葉,洗凈后放入檳榔盒子里,同時還調(diào)一小杯石灰膏,也放在檳榔盒子里。每次放這些東西時,母親都會先切幾個檳榔(即把一個檳榔切幾片,不切斷,整個放在檳榔盒子里),結(jié)一些吃檳榔用的配件“蔞結(jié)”(即把蔞葉切成三個手指大的片,粘上石灰膏后打成三角結(jié)),裝在檳榔盤子里,再放進檳榔盒??腿藖頃r,母親會從檳榔盒子里端出檳榔盤子,叫我雙手恭恭敬敬地端到客人面前,請客人吃檳榔。
那時候我家鄉(xiāng)的待客習俗,承明清時期嶺南人的習俗,“親賓往來,非檳榔不為禮(《正德瓊臺志》)。”待客都是檳榔。而那時的村人也很愛吃檳榔。
我家的那個檳榔盒子與檳榔盤子,隨母親留存到文革,文革后不見了。是怎樣丟失的,我們都不清楚。母親為此傷心了好久,那是她的嫁妝啊。
如今,檳榔盒已成為收藏愛好者的熱門之物,因此物在明清兩代較盛行,但只在嶺南流行,所以留傳至今的為數(shù)不多。
]]>